平價高規格潛水表的熱度從近兩年開始一路高漲,陶瓷圈、300米以上的防水深度這些以前高規格的象征,現在萬元左右也能買到,這種情況也會讓一些表友陷入比價困擾,原本預算能上大幾萬,在看到眾多中低端品牌的新品后,一時之間亂了手腳。
同樣的局面看來今年還會愈演愈烈,而且戰場可能會從潛水表向外延伸,各種過去高檔的材質、技術現在都可能以之前難以想像的親民價格入手,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多等的那幾年也將因此得到回報。
工業技術的發展就是這么回事,剛出來的時候最貴,但隨著產量增加、相關知識的普及、初期的研發和設備成本逐漸收回,這項技術的價格也會越來越便宜,直到成為人人都用得起的標準規格。
事理如此,但對于一開始在它最貴的時候入手的表友來說卻是情何以堪,身邊的人這樣安慰你“早買早享受,在它便宜到人人都用得起之前,你已經搶先多用了好幾年”,可是當初自己花大錢買到的高端表款,到現在爛大街,心里沒點感慨是騙人的。
消費者如此,表廠亦然,對于那些率先導入某種新技術的品牌而言,當這項曾經讓他們走路帶風的技術變得不再稀奇,那么以后要如何維持自己的優勢,便成了他們最大的課題。
第一種選擇是繼續精進這項技術,做出一些同樣使用這項技術的低端品牌做不到的事——比如說同樣是陶瓷圈,勞力士和OMEGA把刻度數字挖空了在里面鍍上鉑金、填液態金屬等招數就不是其他平價潛水表學得來的。
第二個選擇是另辟戰場,持續尋找其他高新技術,大家都用PVD了就做DLC,DLC也不厲害了再往上還有陶瓷、碳纖維、藍寶石水晶,反正機械表的功能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被發展得差不多了,接下來如果只是講究炫技,辦法總想得出來的。
各位覺得這種狀況很健康嗎?我認為不能稱之為健康,不過許多行業從來是在創造需求而不是滿足需求,因此走上這條路子倒也無可厚非,不過在這之間,還是有幾個我們可以做得更好、讓未來回想時不會顯得那么蠢的環節值得注意。
首先要磨練自己的眼力,學會判斷好壞,同樣是陶瓷做的表圈,水鬼或是海馬的品質跟低端品牌絕對有差異,說句不好聽的,有些品牌的電鍍鋁圈都做得比某些便宜陶瓷圈來得好,與其迷信產品說明書上寫的漂亮文字,不如學會看懂價錢和價值之間真正的關聯。
再來就是品牌自己夠不夠誠實了,新技術剛出來的時候一定比較貴,但真的有那么貴嗎?這中間就不好說了。
花錢做了研發、買了設備的表廠,在前期絕對有成本需要收回,賣貴一點合理,但不要把泡泡吹得太大,該賣多少就賣多少,不然幾年后泡泡吹破就砸自己的腳了。
碳游絲Isograph其實做起來不容易,要先燒出中空的碳游絲,再在里面灌入非晶態的碳,感覺比硅游絲麻煩得多
舉個例子,今年的豪雅還算蠻有誠意,他們新研發的碳游絲Isograph按照過去的玩法就是,先貴個兩三年,可是品牌除了最早的那支陀飛輪之外,一下子就把新技術普及到普通機芯上來了,比如陶瓷圈銅款Autavia腕表大陸定價31500元,看起來沒有打著新技術的名堂硬賺。
也有說法是,豪雅還沒多少產量供用戶體驗,一年多時間就推廣到主力腕表系列中,有些操之過急。在我看來,檢驗新技術是否成熟不能僅僅交給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,大眾能消費得起,然后一起參與進來,才更有利于品牌發展。
不求增粉,只聊手表的公眾號
手表中的巨無霸,沒個25的手腕根本帶不上
這不林白嘛,可以的,可惜停產了,可以去二手市場逛逛
2022出的黑色也是背透,70小時動儲,數據為啥不更新